近日,浙江图书馆阿克苏数字分馆、阿克苏非遗陈列厅、托木尔生态博物馆、齐兰古城数字化博物馆等一批浙江援疆系列基层数字化文化场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陆续开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阿克苏数字图书馆体验区
托木尔生态博物馆
齐兰古城数字化博物馆
该系列场馆均由浙江援疆资金投入建设,其中,阿克苏数字图书馆、非遗陈列厅填补了当地公共文化数字化场馆的空缺,实现了浙阿两地文化资源互联共享。托木尔生态博物馆集科普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齐兰古城数字化博物馆秉持“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理念,以数字化运用为特色,再现这座古城的文史底蕴。系列场馆的建成投用,是浙阿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展现,也是打造“我爱浙疆”文旅援疆品牌又一丰硕成果。
数字化文化场馆开馆的背后,离不开一支甘于风险、无私奉献的浙大团队。
去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专家团队受邀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做考古援疆工作,团队成员克服疫情、沙尘暴以及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深入天山托木尔地区各景观,采集了大量图像数据,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做原始素材采集,为后续布展做数据库支撑。
团队成员在进行数据采集
浙大团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天山托木尔地区山川雄伟、蕴藏富饶,是世界级的自然资源瑰宝,还有着丰富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此次数据采集围绕“揭开天山托木尔峰的神秘面纱”主线,设置“起于山海”“万物丰茂”“文化盛景”三个单元,采用图文版面、场景营造、多媒体与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从沧海桑田的地质奇景、无限精彩的生态环境、耀古烁今的人文底蕴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多元化展示托木尔地区的自然地貌、历史底蕴。
与传统调研获取数据的方式相比,新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具有信息体量大、及时微观等特点,将带给受众视觉、听觉方面的新颖体验。
据悉,浙大团队成员是首次在阿克苏天山脚下的托木尔区域开展野外工作,发现常用设备在这没有信号导致无法使用,而且部分地区视野条件极差,不得不临时组装设备,艰难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工作间歇,检查设备时发现当地的沙土环境对设备损害相当大,等工作完成,设备的“寿命”也折半了。
令团队成员难忘的,还有在采集工作中发现了国家保护动物黄羊群,学名普氏原羚。“当时我们团队成员在无人机视野里发现它时都惊呆了,因为都没见过,不知道这是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得震撼。当地向导也很惊奇,因为他也好久没看见过成群的黄羊了。
团队成员拍摄的黄羊群其中两只
大家用无人机记录下了它们在石滩上舔舐石头上的盐分的视频和图片,后续更是一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直叹“设备带少了”。
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放大、叠加、倍增的作用,团队成员们说,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真实记录下托木尔地区的方方面面。
“此次‘我爱浙疆’托木尔生态博物馆建成投用,为天山托木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柯柯牙纪念馆、归园田居·塔村、帕克勒克、温宿古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系列工作奠定基础,为温宿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金华印迹’,使温宿各族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援疆省市的深情厚谊,充分体会到了浙大专家的高贵品格和赞叹的水平。”温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木都拉·牙生说。
【新闻+】
托木尔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普及天山托木尔地区的地质地貌知识,展示托木尔周边生态保护的巨大成就的窗口,也是一个展现浙阿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
浙江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创新打造“我爱浙疆”文旅援疆品牌,启动实施“交流合作”“阵地铸魂”“人才培育”“产业提升”四大“文化润疆”工程和“送客引客”“数字赋能”“宣传推广”“品牌培育”四大“旅游兴疆”工程,实施“文博浙疆”、“戏曲浙疆”等十项具体举措,以“文润百年”为主题,开展百场红色戏曲巡演等十项“百万”系列文化援疆活动。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